•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

    资讯 9.1分成年度最高分电影 《好东西》之后能爆吗?
    首页 资讯 电影资讯 9.1分成年度最高分电影 《好东西》之后能爆吗?

    9.1分成年度最高分电影 《好东西》之后能爆吗?

    9.1分成年度最高分电影 《好东西》之后能爆吗?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好东西》上映了,被很多人关注,豆瓣开分9.1分,高口碑下,平台更是对此预测超4亿。


    而在此之前,大多数人了解《好东西》,是因为电影《爱情神话》,它们来自同一位导演。


    3年前,电影《爱情神话》上映,一位叫邵艺辉的导演横空出世。在此之前,一部分人熟悉她,是因为她写的那篇爆款文章《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


    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位写文有趣的创作者,拍了一部这么有灵气的电影,成为了那一年市场上口碑最高的导演首作。



    相较于“邵艺辉”,或许“《爱情神话》导演”更令人印象深刻。诚然,在大家眼里,导演的名字时常会被淡化,作品的名字反而更容易被记住。


    如今,电影《好东西》的热度或许会被更多观众记住,导演邵艺辉。



    不止是新人导演如此,不少大导演在新片上映的时候同样如此。


    譬如《异人之下》上映的时候,票务平台打出的标签也是“《封神》导演奇幻新作”,而非“乌尔善”。



    所以,一部成功的前作对于导演而言到底能有多重要呢?


    01.


    且不论乌尔善这一批导演的热度,单从新人导演角度来看,前作的重要性又有多少呢?


    我们试图用几组数据对比今年几位新导演前后两部作品的热度,能发现前作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作的映前热度,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演员或者其他话题的引导,譬如《热辣滚烫》映前贾玲瘦身引发的爆炸性话题,又或是《负负得正》《草木人间》中人气演员带来的话题……均为影片的热度增值。



    对于新人导演而言,开局似乎定下基调。


    电影《暴雪将至》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被不少影评人认为影片有《杀人回忆》的影子,虽然涉及了不少悬疑犯罪元素,但作者表达以及慢节奏,也被归类于文艺片。即便影片下映之后,围绕着董越的依然多是商业文艺的话题。



    新作《戴假发的人》同样游离在两者之间,在采访中他也坦白,有对市场商业的考量,最后重新补拍了一条故事线(即黄璐饰演的黄芬女儿案件)。虽然增加的故事线极具社会议题,打破原本故事人性探究的作者性,但最终仍因为多线叙事编排的失控,导致影片口碑不及预期。



    我们能发现,这类因国际影展曝光的导演,获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来自影迷圈层,在固有受众中打破认知,成为获得更大市场的前提和难点。


    即便是创作了四部电影的魏书钧,同样如此。


    其电影首作《野马分鬃》市场表现平平,连续三部作品入围戛纳成为影迷频繁讨论的热点,但“晚点上映”的第二部作品《永安镇故事集》并没有借势起飞,直到在一个月后上映的《河边的错误》,则因原著作者余华和主演朱一龙等话题的刺激,实现了3.09亿的票房成绩。



    更不用说在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时,以“一吻跨年”营销“忽悠”观众走进影院的导演毕赣


    只是这部影片最终票房的成功带来的口碑倒挂,也不禁让人担心,他的下一部新片该怎么“玩”?


    相较于走红影坛的文艺片导演们,通过市场获得认可的导演似乎更懂市场规则。


    毋庸置疑,《出入平安》前期的热度,很大程度来自于导演刘江江《人生大事》获得的成功。影片刚官宣的时候,票房平台打出的话题即“《人生大事》导演再论生死”,除此之外,电影宣传方映前就释出了影片中和《人生大事》联动的“上天堂”桥段。



    不仅如此,我们能看到《好东西》从前期官宣到后期宣传中,它都有一个关键的引流话术“《爱情神话》平行篇”。


    这些行为至少在话题和关注度上是有所成效的。不只有电影,就连同一导演的其他影视作品,都会以之借力。



    申奥导演第二部电影《孤注一掷》上映前夕,并没有以电影《受益人》为主要传播点,很显然,不管是影片的市场口碑,还是票房成绩,都不足以引起较大的关注。


    但是在电影《孤注一掷》成功之后,其网剧《新生》上线时,前期除了内容引导之后,多是借力前作的成功。



    可见,不管是影展出身的文艺片导演,还是商业片导演,在面对市场更大众的考验时,一部成功的前作必然能为其带来足够的话题性。


    02.


    前作的成功真的能引导票房收益吗?


    这个答案显然是不能。


    之所以这样,在于影片得到了关注话题之后,大众也会对内容产生一定标签化的管理。


    最直观的便是刘江江在《人生大事》和《出入平安》前后的对比。前作有韩延作为监制,对影片有着绝对的情感把控,煽情但有一定克制,到了《出入平安》,则出现不少网络负评。



    影片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热度,但无法忽略的是,当下多数观众的观影主动性较弱,更偏向通过对影片前期口碑的观察,进而入场观影。尤其是国庆档、春节档这类重要档期,观众仍会以有一定保证的导演作品,或者相关题材类型作为优选。


    《好东西》的成功亦是如此。


    前作《爱情神话》2.6亿的票房成绩并不算出众,但是电影里的诸多话题出圈,每位演员的表演备受认可,尤其是上海气质带动了上海观众的观影热情,单一城市就贡献了超1亿的票房成绩。



    最重要的是,《爱情神话》最吸引观众的是导演邵艺辉拍摄出符合当下青年观众精神的状态。即便《好东西》从前作强生活流的气质,转变成强观点输出的影片,依旧获得观众的偏爱,在豆瓣开局拿下9.1的高分。


    这种成功不仅仅是在于内容,更是在于好内容为导演带来个人IP价值。


    毕竟在《好东西》问世前,邵艺辉已经通过《爱情神话》,以及后续在网络上的发言,完成了这一风格的“人设”建立。



    回看文章开篇的表格,其中导演IP价值最高的莫过于贾玲,其次是张嘉佳


    贾玲的IP在于以自我为出发点,从家庭(《你好,李焕英》)到本我(《热辣滚烫》)完成自我的构建;张嘉佳则以自己的小说品牌为支点,实现了两部作品的影视化,不管口碑如何,但依旧找到了属于他的作品受众。



    虽然我们总说去标签,但不可否认,导演身上强有力的标签足以让观众记住,那也能完成自己市场的号召力。


    譬如宁浩“疯狂”过后,总是有些疲软;而张艺谋从“第五代导演”的标签,到善于色彩运用的标志...通过一部部作品不断革新自己在观众心中的标签属性,不通过电影IP,而是让“张艺谋”成为IP。


    话题始终回归那句,“内容为王”,但如何将内容中的自我表达与大众对话形成完成的闭环,或许这才是一名创作者,在面对市场时,该进一步思考的话题。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专访邵艺辉:年度最高分,为什么是《好东西》?
    下一篇
    做人,太难了!电影频道11.24播出《精灵旅社4》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