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

    资讯 不丢脸的刘亦菲
    首页 资讯 电影资讯 不丢脸的刘亦菲

    不丢脸的刘亦菲

    “从来时来,往去处去。

    刘亦菲也是如此。”

    某乎上有个提问:

    “刘亦菲的颜值是否被吹捧过度了?”

    我保证我很认真地看了不下一百多条回答。

    我的总结是有些人味精吃多了嫌弃了鸡汤,某音看多了缺失了智商。

    不是说我也要神捧她的颜值,而是审美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内地曾经掀起过一阵医美风,加之手机美颜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一种“审美”,所以有那么几年,对“美”的见解趋于下沉。

    包括某些女演员在内,基本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后来待这股风气过后,谁“美”谁尴尬。毕竟毫无辨识度,倒在一定程度上致敬了《星球大战》系列的《克隆人的进攻》。

    因此当审美逐渐回归一个正常时期后,言及女子的美,依然可以燕瘦环肥,各有所好——

    包括刘亦菲。

    提及刘亦菲,不能回避她的颜值。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某地某高校一位女生因长相酷似刘亦菲“遭遇”众人围观合影,就很说明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

    这也是提笔至此颇为犯难的主要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亦菲的美貌与她的作品都有些争议。

    甚至在2020年代之前,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版块还时常有人专门撰文,引发一阵议论。

    直到2020年代后,人们对刘亦菲的态度才逐渐趋于客观。

    一方面当年热衷混迹网络的人大多步入中年,没这个心力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亦菲等一批曾经印入一代人记忆中的演员也在成长。

    想来,大家都不年轻了。

    一个人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伤人的话先咽下去反刍一下,接着有选择性地“吐”出来,且以鼓励或建议为主。

    包括对人和事的评价。

    是非

    “娱乐圈第一狗仔”卓伟曾评价刘亦菲:

    “刘亦菲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女孩,不管她做什么,我都祝愿她能够幸福。因为刘亦菲的经历可能不是很多女孩子和女演员能够经历的。”

    不知道卓伟的人可以略搜一下他的事迹,我相信他这番话的含金量。毕竟娱乐圈……

    一言难尽,又足以让人前仆后继,身陷其中却甘苦自知。

    包括我对刘亦菲的观感也如今天大多数人对年轻男女演员的评头论足一样,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区别只是我近于“完成时态”,今人还在“进行时态”。

    我总结一个艺人想要生存下来,最重要的条件是保持“钝感”。这个钝感就是情绪上的感受,包括对善意和恶意的舆论、行为的感知。

    早期的刘亦菲就明显缺乏这种钝感,至少在台面上她的微表情和小动作一度成为表情包:

    在某期节目上一位女演员和她坐在一起,人家笑嘻嘻地诉说同学之情,讲刘亦菲翘课拍戏等等“趣闻轶事”,她刚开始没反应过来,咂摸出味儿的时候神情就变了,肢体细节也丰富了许多。

    这个表情包我还一直收藏着,时过境迁看来也颇有趣。毕竟这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这位女演员渐渐远离众人的视野。

    刘亦菲还在。

    2025年春节期间我看到她拍的广告,恍惚间觉得时间过得真快。

    当年的“赵灵儿”不晓得长大了没?眼神倒沉稳了不少。

    2002—2004年,刘亦菲正式走进公众视野,难说当时的她和现在的她究竟谁更美一些,不过那会儿很多人(观众)还是很喜欢这个漂亮丫头的。原因很简单——

    养眼。

    白秀珠、王语嫣、赵灵儿。

    三个角色让她成了内娱(本世纪初没这个说法)新宠,类似后来的赵丽颖或孟子义、田曦薇等。

    人当红,是非就来了。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

    人往往有一个奇怪的特质:

    好看不出名的演员(男女)都有人夸,好看且出名的演员(男女)都有人骂。

    实际上和大多数女星相比,刘亦菲很低调。

    她的社交平台上鲜有超出“边界”的言论,大多都是代言、作品和生活图片。从有微博开始就保持了这个好习惯,甚至可以说相较于现在广泛采纳的朋友圈“分组管理”,刘亦菲的社交展示领先了至少十年——

    话不密。

    话多,是非多。

    这也是千古铁律。

    其实演戏演多了是非也多。

    就像让刘亦菲正式站稳“插旗”的角色——小龙女。

    彼时港台内地都知道谁演“小龙女”都能火。香港的陈玉莲、李若彤演过,台湾的潘迎紫、吴倩莲演过,新加坡的范文芳也演过。基本上纵偶有争议,大面上肯定的比否定的多。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陈妍希。

    刘亦菲演小龙女时是2006年,2006年她只有19岁。

    这也是她最被议论的时期。

    好像也正是从这个时期之后,她与娱乐圈就一直若即若离。

    再后来她闯荡好莱坞,拍过一些电影,不过和前后脚去好莱坞的中国演员一样,最终还是选择回归内地。

    接着,“美貌的争议”一直伴随她的身影出现。

    有人不屑,也有人一边不屑一边渴望效仿。

    松弛

    2010年初,我与某位女演员开会做营销工作,从下午四点开到凌晨一点,主题就是“如何营销自己长得像刘亦菲”这个点,她本人极力坚持要主打这个调调,我则极力反对主打这个调调:

    傻子都知道有“正版”在,为什么人家要看“翻版”?

    不过这也说明即便再不愿意承认,还是有人想借她的“颜”吸引关注。

    只是《南海十三郎》里十三郎对爱徒说过: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这个道理在行业营销及个人品牌,乃至公司发展、影视创意、文章风格等方面都成立。

    那么当我们绞尽脑汁写推广方案时,刘亦菲在干嘛呢?

    她同时期演了一些电影,比如《倩女幽魂》等。实话说,在她重新回归电视剧赛道前,电影作品基本都比较糊。但本人(现实中)看上去确实好看(2010年),基本属于360度无死角。

    而且我个人对她的观感较好的直观印象恰恰是“冷”——

    她不太会在公众场合很“热情”地跟不认识的“老师”们打招呼,出席活动走红毯时除非面对媒体拍照,否则基本目不斜视。

    怎么说呢?

    见谁都热情洋溢的人,内心可能是冰冷的。

    反之亦然。

    包括在面对面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偶尔也会有些微表情,如挑眉,撇嘴。前提是记者问的问题一定是她感兴趣的问题。再者拍合影,人家都在咧开嘴对着镜头睁眼笑,她也笑,不过是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睁着,有一种难得的活泼。

    说“难得”也是因为长期以来外界对她的深度报道较少,基本也都是相关作品。

    我第一次对她观感改变的还是看她拍《梦华录》时的片花:

    走过来,一边举起手扭着脖子。

    一副不打算保持形象的精神状态。

    后来惊觉:

    哦……距离我印象里的“神仙姐姐”早已过去多年。

    人都在成长,包括刘亦菲。

    她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松弛感。

    当然,吸引我看《梦华录》最大的原因当然还是“养眼”,美女如云,谁不想多看几眼?

    写剧评就免了,那是其他老师的事情。

    值得让我心念一动的,反倒是刘亦菲对自己几部电视剧的观感。

    绽放

    “觉得挺有力量,看得下去,不会如坐针毡……凭良心说,我没丢自己的脸啊。”

    刘亦菲如是说,然后她上了热搜。

    说这番话的时候是2025年,距离她出演第一部电视剧《金粉世家》(2003年)已经过去了22年。

    对于这段话,我脑海中浮现的还是那个词:

    钝感。

    假设娱乐圈也是职场的话,刘亦菲也是从“职场新鲜人”一路走过来的。“职场新鲜人”需要具备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就是“钝感”——

    对所有必须经历的冷漠和恶意保持疏离。

    对年轻人必须面对的前辈DISS保持礼貌。

    对自己沉淀下来之后的努力结果保持坦然。

    然后,争取在尘埃落定后当一位“老艺术家”。

    可能再过若干年后,人们已经不记得曾经爆料八卦轻蔑一个人的是非恩怨,只记得有个人从微博时代开始,一直保持存在的状态。

    或许就像《玫瑰的故事》里的黄亦玫那样,淡淡地生活,不开心了独自一个人坐在阳台上让头脑放空。

    2003年是个好年份,刘亦菲正年轻,喜怒都挂在脸上。

    卓伟那年说她“值得同情”,我则想起痞子蔡笔下《夜玫瑰》里的叶玫瑰——

    人们只知道她的喜怒和同情心,包括因为一条流浪狗而哭,并觉得像极了自己。

    却无从探知她的过去和内心。除了在记忆中隐约将她与挥手告别的“学姐”重合时,才发现人都是一样的:

    从来时来,往去处去。

    刘亦菲也是如此。

    至于同样在二十多年里看着她从“花瓶”渐渐变成“玫瑰”的观众,所思所爱可能也不再仅限于“颜值是否被神捧”,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那个时代里的许多年轻人,和现在如此相似,经历着质疑和非议,不屑与漠视。

    区别只是谁能在“完成时态”绽放。

    绽放,同样很重要。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韩延新片《星河入梦》定档7月5日 王鹤棣宋茜共赴梦境冒险之旅
    下一篇
    这是什么演技版的飞越疯人院吗?

    评论

    共 0 条评论